当前位置:首页>>县情>>上犹文化

县情

王阳明与上犹

发布日期:2017-12-29 17:12:00信息来源:上犹新闻网

明朝嘉靖年间,上犹百姓在儒学后面(今县人武部院内)修建了一座“王文成公祠”,后屡次修缮、迁建,历经近四百年的历史变迁,到解放初期依然存在,曾是县广播站、县物资局办公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时任县长的王继春先生将县城“东门”至“衙前”的一段街道(今县人民医院至电信大楼段)命名为“阳明路”,解放后仍沿用,一直到1978年才和其它街道合称“新上犹路”。据考证,“王文成公祠”的修建和“阳明路”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明代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在上犹平乱

弘治五年(1492年),督学黄仲昭在其《修城记》中这样描述上犹的社会状况:“上犹,南安属邑,江西南徼万山之中,接湖广桂阳县境。民稀而地僻,岁稍凶欠,山峒愚民咸啸聚为寇,邑民往往罹其荼毒。”仅仅过了三年,上犹县崇义里輋民谢志珊、肖贵模等在横水作乱,不久,蓝天凤、薛文高等纷纷响应。据康熙三十六年《上犹县志》记载:“正德间,輋贼盘踞南安上犹。贼首谢志珊据横水,自号‘征南王’,与桶冈贼首蓝天凤、广东贼首池大鬓(池仲容)、高快马(高仲仁)等互相声援,连结千里,荼毒列郡者数十年。官兵讨之,不克。十二年,大修战具,造吕公车,欲谋不轨”。

正德十一年(1516年),朝廷任命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巡抚南、赣等地,统率八府一州(江西之南安、赣州二府,福建之汀州府、漳州府,广东之韶州、惠州、南雄、潮州四府,湖广之郴州)官兵平乱。正德十二年十月,王阳明兵分十一路,围攻横水、桶冈。据王阳明在《征剿横水桶冈分委统哨牌》中的作战部署,经上犹向横水、桶冈围攻的官兵有:

一、由赣州府知府邢珣、兴国县典史区澄统领,自上犹石人坑(今东山镇黄竹村石人坑)入,从上稍(今东山镇黄竹村)、石溪(今东山镇元鱼村石溪坑)入磨刀坑,过白逢龙;

二、由赣州卫指挥佥事余恩、龙南县新民王受等统领,自上犹官隘逾孤独岭(现名高埂子,在水岩乡和梅水乡交界处,海拔586米),至营前,进金坑;

三、由宁都县知县王天与、典史梁仪等统领,自上犹县,取道官隘、员坑(今梅水乡园村),过琴江口(今陡水湖三江口)、白面寨,至长潭、杰坝;

四、由南康县丞舒富、上犹县义官胡述等统领,自上犹营前入金坑,进屯过埠;

五、由吉安府知府伍文定统领,从上犹入杰坝,进横水。

在王阳明亲自指挥下,官兵连日作战,步步紧逼,抢占据点,很快攻破横水、左溪大据点,俘虏了谢志珊等,蓝天凤率部退至桶冈,据险固守。十一月,王阳明率领官兵重重包围桶冈,攻势凶猛,蓝天凤走投无路,投崖而死。谢志珊、蓝天凤之乱遂平定。

王阳明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实现上犹、南康、大余三县交界地区的长治久安,王阳明上《立崇义县治疏》,建议割上犹的崇义里、上保里、雁湖里三里以及大余、南康部分土地,立“崇义县”。王阳明认为,横水“原系上犹县崇义里地方,山水合抱,土地平坦,堪以设县”“及查得横水议建县治处所,原系上犹县崇义里,因地名县,亦为相应”。其后,正德皇帝恩准了王阳明的建议,定新县名为“崇义县”。

协助王阳明平乱的上犹人

王阳明平定谢志珊、蓝天凤之乱以及宁王朱宸濠叛乱的过程中,有不少上犹人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查阅《上犹县志》、《南安府志》、《王阳明全集》及谱牒等资料,可考姓名者,有胡述、赵志标、吴凤曹、陈九颧、尹志爵等人。

胡述,字敬夫,上犹县义官,原为邑增广生,足智多谋。王阳明征讨輋民谢志珊、蓝天凤时,召见智谋之士。胡述到南赣巡抚衙门拜见王阳明,献上出奇制胜之计谋。王阳明在《横水桶冈捷音疏》中提及胡述的战功,八哨统兵南康县县丞舒富“统领上犹县义官胡述等兵,于十月十二等日,攻破箬坑等巢,共五处。擒斩贼从康仲荣等四百一十九名颗;俘获贼属;并夺回被虏男妇一百八十三名口;烧毁贼巢房屋九百九十三间;及夺获牛马赃银等项。”由此可见,胡述在攻打横水、桶冈战事中确实战功显赫。寇乱平定后,胡述被授予冠带。后来,宁王朱宸濠叛乱,胡述又应王阳明之召至军前效力,辅佐谋划平叛事宜。叛乱平定后,胡述回到上犹家中,教子读书,安享晚年,七十岁离世。

赵志标,字世美,上犹县义民。当年輋民横行,王阳明知道赵志标智勇双全,于是召至幕下,任命为乾字营哨长。《征剿横水桶冈分委统哨牌》有记载:“乾字营哨长赵某某等名下机兵四百名,弓箭手一队,铳手八名,乡导二十名。”寇乱平定后,赵志标被授予冠带。后来,赵志标还随王阳明参加了征讨广东贼首池大鬓的战事。《阳明先生平浰头记》中记载:“县丞舒富率义民赵志标等,从乌径入。”王阳明在《浰头捷音疏》中提及赵志标的战功,九哨统兵南康县县丞舒富“统领义民赵志标等兵,于正月十一等日,攻破旗领等巢,共二处。二月十四日,与贼战于乾村等处。擒斩贼从刘三等一百七名颗;俘获贼属男妇二十一名口;烧毁贼巢房屋禾仓五十三间;及夺获器械等物。”宁王朱宸濠叛乱时,赵志标与同乡胡述应王阳明之召赴军门效力,立下战功。

吴凤曹,上犹牛田里人(今营前镇),他的爷爷吴彦诚曾任辰州通判。据道光三年《上犹县志》记载,正德年间,王阳明征讨輋民谢志珊、蓝天凤时,召集智勇之士,任命吴凤曹为前部长,寇乱平定之后,被授予千总的官职。

陈九颧,上犹村头里人(今营前镇)。《营前陈氏重修支谱(世德堂)·营前陈氏祠堂记》中有记载曰:“明正德年间,流寇猖獗,欲筑城自卫而不果。其从王文成公征桶冈贼有功,旌为义勇指挥使者,则瑄之第四子九颧也。”

尹志爵,上犹县义官。王阳明平定朱宸濠之乱后,拟定了论功行赏名册《开报征藩功次赃仗咨》报兵部。其中同时列有有功“随哨官四十六员”,“南安府上犹县义官尹志爵”名列其中。

王阳明与上犹营前

1940822,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蒋经国先生在营前视察工作,当地官员向他介绍了王阳明在营前屯兵的故事。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营前的后面,就是江西和湖南交界的高山,一个个的山峰,都很雄伟,这是王阳明先生练兵之地,地形非常险要,民气有许多地方还是很野蛮的,去年有个地方,当地老百姓曾经用刀把保长砍成两段,不过现在已比从前进步多了”(蒋经国《今日的赣南》)。

营前墟西北方向约一里的地方有一片稻田,名为“军田”。《上犹县地名志》载:“传说此地农田为军队垦成,故名。”据说,“军田”就是王阳明的军队开垦的。所开垦的田,农民可以耕种,但要按比例向军队交粮。因田是驻军开垦,所以叫“军田”。

查阅《王阳明全集》等史料可知,王阳明在攻打横水、桶冈时,确实驻军营前。在《与王晋溪司马》中,王阳明向兵部尚书王琼报告说:“今各巢奔溃之贼,皆聚横水、桶冈之间,与郴、桂诸贼接境。生恐其势穷,或并力复出。且天气炎毒,兵难深入远攻。乃分留重卒于金坑、营前,扼其要害,示以必攻之势,使之旦夕防守,不遑他图。”当时,天气炎热,官兵难以深入作战。王阳明安排重兵屯营前、金坑等地,加强关隘的防守,并作进攻态势,借以牵制谢志珊、蓝天凤,使他们时刻提防,无暇它顾。另外,前面也提及,在进攻横水、桶冈的作战计划《征剿横水桶冈分委统哨牌》中,王阳明部署了两路官兵“至营前,进金坑,屯过步”。

平定谢志珊、蓝天凤之乱后,王阳明班师回赣州,路过上犹营前,受到当地蔡姓族人的热情接待。据传,王阳明为蔡氏写下了“蔡氏宗祠”四个大字,并题联曰:“宗隆云水钟灵地,族冠犹川老故家”。蔡氏族人喜而刻石,置于祠中。现在,在营前中学的校园内,还存有两块残缺石刻,一块写着“蔡”字,另一块写着“氏宗”二字。原本还有一块写着“祠”字的石刻,则不知下落了。

王阳明在上犹城题诗

攻占桶冈后,王阳明当即决定在茶寮这个险要之地设立隘所,委任千户孟俊等督领士兵和民夫,开填基础,伐木立栅,起盖营房。茶寮隘所草创后,王阳明计划马上移营上犹城。他在《设立茶寮隘所》一文中说:“见今规模草创已具,本院即欲移营上犹,必须委官督工,庶几垂成之功不致废弛。”

移营上犹县城期间,王阳明住在岭北道行署,曾在后堂厅壁上亲笔题诗。岭北道,又称赣南道,下辖赣州、南安二府,驻南安,负责粮食储备、清理军籍、安抚地方、兴修水利,镇压叛乱等事务。洪武二十八年,知县李鑑在县署东兴建了岭北道行署。成化年间,佥事叶稠重修过一次。据《上犹县志》记载,岭北道行署“前为大门,中为堂,堂后为川堂,又后为廨,东西为厢房,为吏书房,今俱废。地基南北二十六丈一尺,东西二十五丈一尺,东至古巷,南至街,西北俱至县署堂。西竖黄仲昭砖城碑记,大门外竖吴醴泉义田碑记。”后来,岭北道行署的墙壁倒塌,王阳明的题壁诗字迹无存。好在康熙三十六年《上犹县志》保存了王阳明题诗的内容,《艺文志》中有《巡抚王守仁岭北道行署题壁诗》:“处处山田尽入輋,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只为民痍甚,涉险宁辞鸟道斜”。

在上犹期间,王阳明还为上犹县城的曾氏、刘氏等大户题词。据李鸿俦先生回忆,(上犹县城)原衙前曾氏宗祠上厅神龛上,高悬有明正德十二年余姚王守仁(即王阳明)题的“三省堂”三个大字,直径约1米;城外刘氏宗祠上厅上,也悬有王守仁题写的“司马第”匾额(李鸿俦《上犹县城老祠堂追记》)。

上犹的阳明公祠

王阳明去世后,上犹百姓感念其平定谢志珊、蓝天凤之乱的功德,在县城为其建立了报恩祠,即王文成公祠。

王文成公祠,明嘉靖三十二年建,在儒学后(今县人武部),名报恩祠,又称阳明公祠,勒石有像。据《上犹县志》记载,从明代到清代,阳明公祠经历了两次迁建,两次重修。雍正十年壬子,知县李鸿翔将阳明公祠迁建城隍庙后面,庠生曾查、曾御盛捐土凑建,邑人钟高贤提供租田十九石,作为阳明公祠日常维修费用,崇义人朱玺有《上犹阳明公祠田记》。乾隆二十年,知县林英麟劝邑绅捐资重修,年久坍塌。乾隆五十四年,邑令黄宗祝复劝邑绅捐修,后又因洪水冲塌。道光甲午夏,河水陡涨,县城大量房屋倒塌,阳明公祠也被洪水冲毁,只有阳明石刻遗像嵌在墙间。道光二十一年,胡定俊任上犹训导。某日,他与同乡叶兆鳌寻访阳明公祠废址,决定捐俸重建。经与邑侯许昆圃、绅士刘御臣、同乡叶兆鳌等商量,购得崇圣祠左畔土地(今县人武部院内)。于是择吉兴工,越月告成,将阳明石刻遗像恭移新址,仍嵌墙中间,祠中立王阳明牌位。胡定俊有《移建王文成公祠记》,详细记载了移建阳明公祠的经过。光绪《上犹县志》中的《学宫图》,有阳明公祠草图。

王阳明与上犹的历史渊源,成为上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编修的《上犹县志》,均详细记载了王阳明的事迹,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在上犹潜移默化。嘉靖丁酉(1537年),曾跟随王阳明平乱的赵志标,与邑人共同倡议重建上犹东山书院,邑人张朝阳叔侄割地六十丈为书院地基。王銮在《东山书院记》中评价道:“是举也,造就多士,人文聿兴,鼓诸生之志而作其气,宁无出类之才以鸣邦家之盛哉!”康熙年间,知县章振萼重建明伦堂,他在《重建明伦堂记》中写到:“王文成公平輋贼道犹邑,白水、茶潭间皆其经理所及。文成昌明圣学,功业、文章陵前轹后,非诸生所习闻乎?地虽僻,然远稽近考,不可谓无兴起之藉矣!诸生生此地也,际此时也,可不景仰前哲仔肩圣道,发为功业文章以光盛治乎?”今天重读章振萼的这段文字,对于当代的上犹人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罗伟谟)

友情链接

回到顶部